一、武汉楼市动态
1、10月10日新建商品房网签数据
根据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官网数据统计,昨日武汉新建商品房网签备案610套,网签面积达60404.3平方米。东西湖区排首位网签218套,网签面积为21445.04平方米。商品住房方面,当日网签427套,网签面积46406.28平方米;写字楼网签14套,网签面积1889.97平方米;商业网签163套,网签面积11910.94平方米。
![]()
2、18宗地块集中挂牌:6宗涉宅用地引关注,光谷两地块要求全自持
10月11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通过武汉土地市场网发布公告,将于10月21日以网上拍卖方式出让18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总出让面积约38万平方米,总起始价15.95亿元,涵盖住宅、商服、绿地等多种用途。其中6宗涉宅地块成为市场焦点,分布于东湖高新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江岸区、武昌区等热门区域,起始楼面价介于1851元/㎡至6654元/㎡之间。
东湖高新区推出的两宗涉宅地块设置了特殊自持要求:P(2025)102号地块位于长岭山街以北,紧邻地铁11号线长岭山站,规划包含住宅、文化设施、医疗卫生等复合业态,要求竞得人自持80%住宅建筑面积至土地到期;P(2025)103号地块位于高新四路沿线,需全部自持所建建筑,这一要求与区域产业配套升级需求高度契合。江岸区后湖板块的P(2025)114号地块为纯住宅用地,容积率仅2.0,距离地铁新荣站及新荣天街均在步行范围内,是后湖片区许久未有的低密宅地供应,起始楼面价达6654.86元/㎡。
商服地块中,武昌P(2025)106号地块紧邻黄鹤楼、户部巷等文旅地标,包含商服与公园绿地业态;青山区3宗商服地集中于右岸大道沿线,总起始价1.56亿元,将助力青山滨江商务区填补高端商业空白。公告明确,竞买企业需具备相应开发资质,购地资金不得违规使用金融机构融资或关联企业借款,违规者将被取消资格并纳入黑名单。
二、国内楼市动态
1、装配式建筑领军企业陷困境:远大住工申请破产重整
10月11日,腾讯新闻披露,国内装配式建筑行业领军企业远大住工已正式向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破产重整申请,董事会于10月10日审议通过了自行申请破产重整的议案,这一消息引发建筑行业广泛关注。
作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标杆企业,远大住工曾引领行业发展,其破产重整申请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阵痛。业内分析认为,多重因素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一是房地产行业调整期,下游房企需求萎缩,装配式建筑订单大幅减少;二是前期扩张过快导致资金链紧张,叠加融资环境收紧,流动性压力持续加大;三是行业标准尚不统一,装配式建筑成本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市场接受度不及预期。
远大住工的困境并非个例。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建筑行业相关纠纷明显增加,仅腾越建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涉及442起开庭案件,其中买卖合同纠纷89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80起、劳务合同纠纷59起,反映出产业链资金传导不畅的问题。
此次破产重整被业内视为行业整合的重要信号。随着建筑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部分技术储备不足、资金实力薄弱的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资源有望向具备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目前长沙市中院尚未公布是否受理该重整申请,后续进展备受行业关注。
2、广州南京地块溢价成交,民企参与度回升
10月11日,多地土地市场传来新动态,核心城市优质地块竞争激烈与非核心区域市场平淡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土拍市场的深度分化特征。
在广州,10月10日的土拍中,绿城以13.33亿元底价竞得白云区萧岗村城中村改造地块,楼面价33271元/平米;中建国际则以6.44亿元竞得白云区太和镇地块,溢价率达16.24%。此前一日,中海地产以9.2亿元竞得广一电商园二期地块,成交楼面价15285元/平米,溢价率6.98%。
南京土地市场同样呈现热度不均态势。10月11日,河西中G72低密宅地经过3轮竞拍,被南京中北盛业房地产以总价13.23亿拿下,成交楼面价34083元/㎡,该地块因区位优势显著受到房企青睐。但同期推出的远郊地块则多以底价成交,部分地块因无人报名流拍。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房企在核心城市土拍中的参与度有所回升。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在近期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的土拍中,龙湖、美的、滨江等民企均有拿地动作,部分城市民企拿地金额占比已接近五成。业内分析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融资环境边际改善,另一方面反映出民企对核心城市市场的长期信心。
土地供应政策也在持续优化,杭甬温等城市推行"限地价竞贡献"模式,将地均产值、配套设施建设等纳入拿地考核指标,推动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自然资源部透露,试点区域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可享受土地出让金分期缴纳政策,预计将释放超过2亿平方米的开发空间。
三、行业发展动态
1、24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好房子"体系
10月1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详解城市更新进展,明确将老房子改造纳入"好房子"建设体系,推动城市更新从"硬件改造"向"品质提升"转型。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2387个,建设筹集安置住房230多万套;启动城市危旧房改造17.5万套(间);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改造老旧街区6500多个、老旧厂区700多个。在改造内容上,实现了"软硬兼施":既完成31万公里水电气热管线更新,解决跑冒滴漏等问题;又加装12.9万部电梯,实施3.7亿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同步推进适老化改造。
社区服务配套同步升级,通过改造增设停车位340万个、充电桩102万个,建设养老托育设施6.4万个,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地2800多万平方米。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全国打造"口袋公园"1.8万多个,城市绿道总长达到2.5万公里,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秦海翔表示,城市更新已建立"体检先行"机制,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50多个县级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评估"的闭环。下一步将完善金融、财税、土地协同支持政策,实行"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
资金保障方面,2025年1-9月全国房地产相关专项债发行约6400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城中村改造专项债发行816亿元,同比增长1.4倍,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2、工信部征意见促绿色建材发展:2025年营收目标2600亿元
10月11日,工信部发布《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5年绿色建材全年营业收入超过2600亿元,2023-2025年年均增长15%以上的发展目标,引发建材行业广泛关注。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三大发展方向:在生产过程低碳化方面,将发布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碳减排技术指南,推广氢能、生物质燃料等替代能源应用,支持利用建筑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建设"零外购电、零化石能源"等"六零"试点工厂。在生产方式智能化方面,推动建材产业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培育网络化协作平台,发展柔性生产模式适应定制化需求。在产业发展协同化方面,培育30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建设50项以上应用示范工程,扩大政府采购试点范围至100个城市。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方案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围绕低碳工程需求发展新型低碳胶凝材料、固碳材料;针对城市更新需求开发装配式装修、海绵城市专用建材;面向农村市场推出性价比高的适配产品。同时强化质量监管,开展安全玻璃、防水材料等产品质量抽查,建立质量分级评价体系。
业内人士指出,绿色建材产业迎来政策红利期。随着住建部将绿色建材应用纳入"好房子"建设标准,以及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市场需求将持续释放。预计到2027年,星级绿色建筑有望全面推广绿色建材,产业规模将实现跨越式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