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楼市动态
1、11月18日新建商品房网签数据
根据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官网数据统计,昨日武汉新建商品房网签备案491套,网签面积达90206.47平方米。经开区网签174套,网签面积为12907.27平方米。商品住房方面,当日网签415套,网签面积38479.02平方米;写字楼网签4套,网签面积604.12平方米;商业网签68套,网签面积50959.1平方米。
![]()
2、湖北推进建造产业绿色智能转型-武汉同步落实多项举措
湖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建造产业绿色智能转型发展方案,武汉市作为核心城市同步出台配套落实举措。会议明确,要以现代工业理念推动建造产业“研发设计、建造工艺、建筑材料和运营模式”融合创新,推广绿色建材和智能施工,拓展智慧运维。
武汉层面将加快构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创新协同与供应链重构;推进“五链融合”,营造一流产业生态;依靠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重点支持数字勘察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等领域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推动建筑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
此外,武汉将加大场景培育与开放应用力度,形成“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体系升级”发展路径,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数字化智能化等赛道打造示范项目。
该政策为武汉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明确方向,绿色智能建造成为行业发展主线。相关举措将推动地产上下游产业技术革新,提升建筑品质与建设效率,降低能耗与碳排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二、国内楼市动态
1、中资房企海外融资窗口持续修复-结构性机会凸显
2025年11月19日,市场传来中资房企海外融资持续回暖的积极信号。近期华润置地、复星国际、新城发展等企业相继成功在境外发行债券,标志着自2023年以来的海外融资“坚冰”逐步消融,但融资成本分化显著,凸显市场对房企信用的差异化定价逻辑。
华润置地于11月13日完成首笔双币种绿色债券发行,包括43亿元人民币“点心债”和3亿美元债券,其中5年期人民币券发行利率低至2.4%,3年期美元债利率为4.125%,获得近百家国际投资机构踊跃参与,人民币券认购峰值近100亿元,美元债认购倍数高达10倍。此前该公司还公布了规模达39亿美元的中期票据计划,获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投资级背书。
混合所有制企业复星国际于11月14日成功发行4亿欧元高级无抵押债券,票息率5.875%,获得约3倍市场认购,成为其重返欧元债市场的关键一步。民营房企新城发展则连续三次发行美元债,票面利率均为11.88%,虽成功融资但成本显著高于央企,反映出市场对民企仍存在风险溢价考量。
中指院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房企海外债融资97.2亿元,同比增长45.1%,但在债券融资总额中占比仅2%。汇生国际资本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黄立冲表示,当前海外融资窗口更多体现为优质央企、国企与个别“幸存民企”的结构性机会,国际投资者态度虽较此前缓和,但仍保持审慎,行业整体信用修复尚需时日。
业内分析认为,海外融资的部分重启,为优质房企提供了债务置换和流动性补充的渠道,有助于缓解行业资金压力,但融资成本的巨大差异表明,市场信心重建仍需企业通过财务优化、合规运营持续积累信用。
2、头部房企密集人事调整-央国企成核心阵营
市场数据显示,近期房地产行业迎来高层“换防潮”,招商局置地、五矿地产、华润置地、美的置业等多家头部房企密集披露核心岗位人事调整信息,其中央国企及国资主导企业成为调整核心主体,反映出行业转型期企业战略优化与组织重塑的迫切需求。
11月14日,招商局置地公告称,蒋铁峰因工作安排调动辞去非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等职务,朱文凯接任相关岗位;11月13日,五矿地产宣布何剑波因集团人员轮换与继任规划辞去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职务,戴鹏宇出任董事会代理主席;同日,大龙地产董事长李文江因工作调动辞职,赵长松代行董事长职责。
稍早前的10月,华润置地控股、美的置业均完成高层调整:徐荣接替李欣担任华润置地控股董事长,林俊杰接任刘隽担任美的置业董事长及总经理。据不完全统计,10月以来已有万科、招商蛇口、北京住总集团、金科股份等数十家房企出现高层变动,涉及董事长、总经理、首席财务官等核心岗位,调整原因主要包括工作调动、集团人员规划及个人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人事调整呈现“跨集团流动”特征。如华侨城集团新任总经理吴秉琪曾任职于华润置地、中国建筑;绿城中国执行总裁赵晖来自中交地产,一系列变动体现了央国企之间的人才交流与资源整合。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变化传导至企业内部,推动经营战略调整,人事调整正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主动选择,央国企通过年轻化、专业化的管理层重塑,为行业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业内专家分析,随着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具备跨领域管理经验、风险控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管理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焦点,此次密集人事调整或将推动房企战略重心向城市更新、存量运营、高品质开发等领域倾斜。
三、行业发展动态
1、上海启动房地产信息传播秩序专项整治-打击唱衰楼市等违规行为
为规范房地产市场信息传播环境,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上海市于2025年11月中旬启动规范网上房地产信息传播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网站平台、“自媒体”账号、房地产中介等主体的违法违规信息传播行为。
此次专项整治聚焦四大核心整治内容:一是唱衰上海楼市、歪曲解读政策的虚假信息;二是虚假低价房源发布、恶意泛化炒作等误导市场的行为;三是利用网站平台操纵价格、误导预期、博取流量的违规操作;四是其他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信息传播行为。
整治工作坚持疏堵结合、打防并重,兼顾短期效果与长效机制建设。各相关部门将强化协同配合,督促网站平台完善涉房产类信息发布制度规范,从源头上遏制违规信息传播。同时,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切实维护房地产市场正常秩序。
作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模范生”,上海此次专项整治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数据显示,10月上海一手房价同比止跌,成为2024年二季度以来9个同比止跌的城市之一,市场企稳态势明显。业内认为,规范信息传播秩序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避免不实信息干扰正常交易,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上海市相关部门表示,将以此次专项整治为契机,持续优化房地产市场环境,保障购房者与房企的合法权益,推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上海落地见效。
2、《住房租赁条例》实施两月市场规范发展成效初显
2025年11月19日,距《住房租赁条例》9月15日正式施行已满两个月,作为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的行政法规,其在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租赁双方权益、促进租赁市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成效逐步显现,为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住房租赁条例》共7章50条,聚焦租赁市场突出问题,作出多项创新性规定。在住房标准方面,明确禁止将厨房、卫生间、阳台、地下储藏室等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用于居住,划定了安全居住的底线;在合同管理方面,要求出租人和承租人实名签订合同,并通过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备案,且备案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在权益保护方面,规范了押金收取与返还机制,禁止出租人无正当理由扣减押金,同时明确出租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胁等非法方式迫使承租人腾退住房。
市场监管层面,条例明确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建立住房租金监测机制,定期公布租金水平信息,为遏制哄抬租金、稳定市场预期提供制度支撑。针对住房租赁企业,条例禁止发布虚假或误导性房源信息,有效整治了市场上的虚假房源、租金贷乱象等问题。供给端方面,条例鼓励居民家庭将自有房源用于租赁,支持企业盘活改造老旧厂房、商业办公用房等用于租赁,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
业内专家表示,条例实施两年来,住房租赁市场“灰色供给”明显减少,专业化、市场化的机构主体占比逐步提升,租赁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加清晰,纠纷发生率有所下降。但“非居改租”仍面临改造成本高、消防报批难等问题,后续需要地方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完善,确保条例各项规定落地见效。
